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原创 -> 今日网闻
织密网 强根基 解急难 银川打造救助管理“区域样板”
2025-08-01 16:42:55   
2025-08-01 16:42:55    来源:宁夏新闻网

  自国家级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,银川市紧扣“兜底线、织密网、建机制、救急难”的核心要求,以优化服务质效与推动创新转型为双轮驱动,通过一系列积极探索与实践,切实筑牢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防线、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,让救助管理工作既彰显温度,更凸显力度。

  织密救助网络,站点延伸暖人心

  “谢谢你们,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”在金凤区综合救助服务站,16岁的王某激动地说。王某随单亲父亲从浙江来银,租住在金凤区某小区。因欠缴数月房租,房东收回了房子。父亲失联后,在银川举目无亲、尚在求学的王某顿时陷入困境。在长城中路街道宁安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,他走进了金凤区综合救助服务站。了解情况后,工作人员立即为他送上热饭菜、安排临时住所,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过渡性救助服务。

 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,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减少,临时遇困人员增多。为应对救助管理工作的新形势,银川市积极整合资源,创新打造“一站多点”救助模式,在县(市)区设立救助服务站,在重点街道、社区建立30个临时救助点,并在银川商城、南门汽车站等“人流量大、流动性强”的地段增设15处求助引导点。同时,充分发挥基层“社会网格”作用,组建志愿者队伍,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救助服务网络。2025年上半年,乡镇街道救助站点主动发现并受理救助申请9起;各基层站点及时发现、报告,并由市救助管理站接回救助人员12名,切实做到了应救尽救、精准帮扶。

  练好服务内功,机制保障强根基

  “做好救助工作,要练好内功,工作人员要了解政策、熟悉政策、用好政策。”3月18日,在银川市2025年第一期救助管理业务培训会上,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强调。

  为高质量推进国家级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,银川市民政局在市救助管理站挂牌成立全市救助管理教育实训基地,定期组织全市民政系统救助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,着力提升业务水平。同时,完善制度建设,建立易走失人员信息库,健全未成年人、疑似精神障碍患者、家暴庇护对象等十余类工作台账。强化部门协作,试点以来与公安机关联合救助498人次,与7家业务往来密切的外省市救助管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,为完善跨区域联合处置机制奠定基础。此外,新增2辆救助专用车,加装LED高清电子显示屏,配备金属探测仪、执法记录仪等设备,为街面救助、宣传培训、入站安检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。

  创新救助手段,精准服务解急难

  “我以为有生之年再也无法回到家乡了,感谢你们!”从上海来银的何某突发脑出血,多处骨折瘫痪在床,在银无亲无故。经沟通,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承担起护送其返乡的重任。返乡途中,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让何某多次感动落泪。历经两天两夜,列车于7月25日抵达上海,何某终于回到家乡。

  面对救助数量下降、病残人员比例上升、专业服务需求增长、街面临时遇困人员诉求增多等新挑战,银川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手段。坚持“铁脚板+信息摸排”,紧盯重点区域和时段,持续开展“寒冬送温暖”和“夏季送清凉”专项救助行动,试点以来累计开展街面救助286次,出动工作人员935人次,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接回站内救助。打造“智慧+互联网”寻亲模式,成立寻亲工作室,有效运用DNA比对、人像比对等技术为甄别寻亲提速增效,2024年以来已成功帮助21名受助人员查明身份、回归家庭。创新照料服务机制,建立“转介服务+个性化”流程,为务工不着、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临时食宿,并链接就业咨询、心理咨询等延伸服务。

  银川市将持续聚焦特殊困难群体,织密网、救急难,着力构建更高标准的新时代救助管理服务体系,不断提升救助服务队伍综合素质,夯实工作基础,深化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,让爱的光芒照亮每一位受助者的回家之路。(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)

【编辑】:杨洲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